服务热线:010-62010715
广州海关打造自贸区通关便利新规则
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 作者:王源枝 | 发布时间: 2016-04-26 | 1285 次浏览 | 分享到:

快速验放机制是自贸区南沙片区挂牌仪式上的“十大创新业务”之一。该机制依托智能化系统和“FS6000”等高科技设备,通过再造监管查验流程,实现进口“提前申报、船边分流”,出口“提前申报、卡口分流”,对需要查验的货物优先实施快速机检,对不需查验的货物即卸即放、直通放行。经测算,截至今年2月,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时间比改革实施前减少了44.8%,大部分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为1天以内。 
海关还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减少重复拖柜,降低企业因多次移箱产生的物流费用。据测算,货柜的重复流转产生的额外操作费用达到500元/柜,每个月累计为企业节省操作费用在70万元左右。 
同样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实惠的还有口岸查验配套服务费改革。该项改革于2015年7月在南沙片区率先启动。改革后,对查验没有问题的货物,免除因海关查验所产生的吊装、移位、仓储等费用。据都乐(上海)水果蔬菜贸易有限公司反映,企业被查验一个货柜涉及的配套服务费约650元,改革有效降低其经营成本。 
改革顺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是海关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是南沙模式成为全国经验的成功尝试,赢得了改革话语权。目前多部委已经联合发文,于今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试点。 
该项改革与“互联网+易通关”、快速验放机制等创新制度叠加产生的连锁反应和溢出效应,能极大地节省外贸企业通关成本,有助于打造环境高地,加强南沙港对泛珠三角地区腹地的物流辐射带动力,吸引国际航线挂靠,目前,南沙自贸区已有国际航线68条,逐步成为联接内河、贯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新枢纽。 
产业多元,新兴业态集聚发展 
物流形式多元,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地方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也意义重大。广州海关着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促进多种新型贸易形态和物流模式在自贸区南沙片区融合叠加,形成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海关制定符合货物、服务贸易综合发展的保税港区海关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为“融资租赁”量身定制“入区保税、完税出区、出口退税”监管模式。该模式企业可对融资租赁货物按照海关审查确定的每期租金分期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大大节约企业成本,为企业减轻缴税压力。目前南沙融资租赁业发展迅速,租赁企业加速集聚。 
保税维修是自贸区的新型产业,是实现产业链延伸、完善加工配套服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海关支持企业开展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多功能贸易区等新型业务,在南沙片区开设首本保税维修专用电子账册,吸引特百惠集团将亚太区技术研发中心由日本迁移至南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