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上8时,“彩虹星”号散货轮缓缓靠泊在舟山嵊泗马迹山港。在海关报关大厅,杭州海关隶属舟山海关驻嵊泗办事处关员任黄立早已到岗,为船舶办理完毕进境手续,11.46万吨进口卡拉加斯铁矿砂顺利卸载。
这仅仅是杭州海关高效服务舟山海洋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舟山群岛素有“千岛之城”的美誉,这座海岛城市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规划了一份“海洋经济”的建设蓝图。为了和舟山人民一起画好这幅“蓝图”,海关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并开展综合监管改革,为舟山口岸企业累计节约各项费用约7.5亿元。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浙江舟山口岸进出口货运量4.7亿吨,进出境船舶4.06万艘次、集装箱134万标箱,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分别增长40.19%、77倍和100.47%。
量体裁衣 给力“一号工程” “十二五”期间,舟山口岸作为油、矿、煤、粮食等大宗战略物资重要集散地,功能愈加凸显,作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一号工程,“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蓝图愈加清晰,海关量体裁衣,打造“哑铃式”通关模式。
“哑铃式”通关模式,就是监管时间点前推后移,在监管到位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便捷通关。“船舶还没有到舟山港,就可以办理海关报关手续,通过海关的提前风险研判,享受预审价、预归类、预约通关等服务,一般船舶到港后立即可以装卸。”
巢好凤来栖。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大宗散货进口企业汇聚到舟山。2015年,舟山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1.07亿吨,和“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长达40.8%。
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在杭州海关的支持下,舟山口岸集装箱进出口业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在金塘大浦口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和跨关区中转业务风生水起。杭州海关简化国际中转箱在宁波和金塘码头间的短驳手续,推广“舟山—宁波转关无纸化作业”、“出口货物海关电子信息放行”,实施港区直接报关、卡口24小时值守验放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为码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截至2015年底,码头航线已增至10条,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78.07万标箱。
造血通络 助力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舟山市明确以保税燃料油加注为核心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支持基地建设不能是一句口号,我们出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来不断简化工作流程、提高通关效率,而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为基地建设‘造血通络’。”杭州海关负责人说。为支持舟山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建设,杭州海关建立了快速审批机制,一天之内完成保税油国内加注、调拨等业务的审批、装船和转关流程,并采用远程电子监控等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助推保税油市场“蛋糕”越做越大。